吃香椿吃進ICU 到底是誰惹的禍?
蔬菜網 時間:2019/4/29 來源:農村大眾報 閱讀數:436 網友評論:2
香椿味道很特別,是部分人喜愛的時令菜。前不久香椿剛上市的時候價格曾高達200元/千克,被笑稱“蔬菜中的愛馬仕”“餐桌上的勞斯萊斯”。
隨著氣溫上升,大量香椿芽上市,價格逐步降了下來,也有更多人將它帶回了家,重慶75歲的余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媒體爆料稱,他在晚餐時吃了一大盤香椿炒鴨蛋,次日早上出現發抖、發冷、上吐下瀉等癥狀,緊急送醫后被診斷為食物中毒,還引發肝臟、腎臟等多器官衰竭,住進了ICU觀察,險些丟掉性命。
香椿中的亞硝酸鹽含量
并不會導致中毒
按理說,每年那么多人吃香椿,如果真有毒,肯定有很多人進醫院了吧。
查了一下網上的報道,類似的中毒事件雖然算不上多,但確實偶有發生。
比如2017年4月,江蘇徐州的肖先生吃了一盤香椿炒雞蛋(250克),結果很快感到“半邊舌頭都是麻麻的,還有點惡心想吐”。同月,鶴壁市的齊先生和家人采摘了兩三捆香椿,用清水反復洗了好幾遍后切碎腌了起來,中午做了香椿炒雞蛋。兩個小時后,齊先生也是半邊舌頭發麻,還有惡心想吐的癥狀。
網傳香椿中毒的罪魁禍首是亞硝酸鹽,是這樣嗎?
香椿中有硝酸鹽,也有亞硝酸鹽,這是植物代謝氮元素的關鍵。
香椿中還有一種叫作硝酸還原酶的東西(別的植物也有),可以將硝酸鹽變成亞硝酸鹽。
由于這個酶主要在葉子里,因此香椿葉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高于莖,而且老芽的亞硝酸鹽含量也普遍比嫩芽高。
香椿嫩芽通常是紫紅色,這是花青素、類胡蘿卜素和各種黃酮類物質的顏色。
隨著嫩芽成熟,紫紅色漸漸退去,變為綠色,同時質地漸漸木質化,也就不好吃了。
盡管香椿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比很多蔬菜要高,但并沒有達到讓人中毒的水平。
綜合多個研究的數據,香椿亞硝酸鹽含量每千克從幾毫克到160毫克不等。
如果要讓一個成年人中毒,大約需要300-500毫克亞硝酸鹽,也就是至少需要吃2千克香椿。這么多香椿,別說炒雞蛋,就是直接吃也不可能。
腌制4-8小時的香椿
亞硝酸鹽含量*
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導致中毒呢?
首先,我覺得不能排除“腌制”這個因素。
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不同種植方式的香椿,硝酸鹽含量差異極其巨大。
比如某研究發現,有個陜西香椿品種的香椿芽中,硝酸鹽含量可以達到每千克3000毫克。
數據表明,腌制4-8小時的香椿亞硝酸鹽含量*(硝酸還原酶將硝酸鹽變成亞硝酸鹽)。
所以如果香椿中的硝酸鹽很多,短時間腌制后是存在亞硝酸鹽食物中毒的可能的,鶴壁的案例就是這樣。
還有一種可能是食用后產生的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吸收很快,通常中毒的潛伏期非常短,十分鐘到半小時而已。而老先生是隔夜之后才出現中毒癥狀,所以不太可能是香椿中的亞硝酸鹽直接導致中毒。
如果香椿中的硝酸鹽較多,也可以在腸道中被細菌轉化為亞硝酸鹽,進而導致中毒。
考慮到老先生年事已高,消化能力比較弱,又*吃了太多香椿,這一推論是符合邏輯的。
食用時注意這些 就能安心享用香椿
總之,香椿中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想安心享用美味,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1.如果是炒雞蛋,先焯水半分鐘,可以去掉80%左右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2.如果想腌制后食用,先漂燙,再腌制*以上,就不用擔心亞硝酸鹽中毒了。
3.購買香椿芽的時候盡量挑選紫紅色的嫩芽,買后不要儲存過久。
4.*不要吃太多,尤其是老人、孩子,吃一小捆嘗鮮足矣。
“重慶余大爺吃香椿導致器官衰竭”還有個疑點,亞硝酸鹽中毒癥狀中并沒有這個選項。
如果你搜索“亞硝酸鹽”+“器官衰竭”,看到的幾乎都是這一事件的報道,所以很可能香椿中毒還有個體差異的因素。
比如媒體報道過,濟南王先生吃了幾口香椿,15分鐘后全身瘙癢、起皮疹,接著流淚、流鼻涕、胸悶、呼吸困難,隨后迅速轉入昏迷狀態,這是過敏反應。
對于這樣的個案報道,普通消費者不用太擔心,概率太低了。
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對“食物過敏”的癥狀有個基本了解,因為這確實可以是致命的。
如果真出現這樣的情況,立即就近送醫是*的選擇。“就近”的意思是,即使社區醫院都可能救你一命,而盲目往遠處的大醫院送反而更危險。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