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苜蓿耐鹽高產選育與應用取得成效
蔬菜網 時間:2018/11/22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421 網友評論:2
在科技部863、科技支撐、農業農村部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等相關科技項目的資助下,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開展了苜蓿耐鹽、高產新品種選育與應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顯著成效,實現了原始創新、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的有機結合,為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苜蓿產業的發展及奶業等草食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與示范。
據了解,我國鹽漬化導致的中低產田約1億畝,還有4億畝鹽堿荒地,種植苜蓿不僅可以提高鹽堿地的利用率,生產高蛋白飼草,而且由于苜蓿根瘤固氮,能夠大大節約化肥的使用,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針對黃淮海及華北等地區存在大面積鹽堿地與中低產田,缺乏耐鹽高產苜蓿品種的現狀,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開展了苜蓿耐鹽、高產新品種選育與應用研究,育成的耐鹽高產苜蓿新品種中苜3號,實現了耐鹽高產性狀的聚合。在黃淮海地區含鹽量為0.18%-0.39%的鹽堿地上,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018公斤,比耐鹽苜蓿中苜1號增產10.6%-14.2%。該品種分枝多、葉量多、葉片較大,初花期干草粗蛋白含量達19%-20%,品質優良。育成的廣適高產苜蓿新品種中苜2號,是我國*個側根型高產苜蓿品種,該品種側根多、分枝多、葉量多、葉片大,在內蒙古西部灌區創1500公斤/畝的高產紀錄;在黃淮海地區旱作條件下創1233.3公斤/畝的高產紀錄。適宜種植區域為34°N-42°N跨8個緯度。
據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楊青川說,在苜蓿新品種選育與應用研究中,建立了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種4級繁育體系及配套種子繁育技術,提出了苜蓿水肥調控、播種收獲等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并進行技術集成與示范。通過“科研單位+苜蓿生產企業+推廣單位+種植農戶”的運行模式,中苜1號、2號、3號已在山東、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內蒙古、山西、寧夏、甘肅等10個省區鹽堿地及中低產田大面積種植,表現了較好的適應性與豐產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相關新聞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