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巫溪“小土豆”做出“大產業”
蔬菜網 時間:2018/5/16 來源:人民網 閱讀數:456 網友評論:1
5月的田野,隨處可見細嫩的土豆苗隨風搖曳,見到謝進軒時,他正和鄉親們一起修建自家上百平方米的分選場,不遠處,幾間偌大的低溫儲藏庫早已落成。“除了自己投資,政府還有一定補貼。”笑容滿面的謝進軒說,“今年擴大了種植面積,得提前做好準備,方便收成時裝卸及儲藏。”
謝進軒是重慶巫溪縣梓樹村遠近聞名的“土豆哥”,在家靠種馬鈴薯,年收入也能凈賺15萬元。
巫溪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梓樹村更是遠在大山“深處”,在以前,馬鈴薯都是當地農民賣不出錢的口糧,鄉親們是如何打贏這場“翻身仗”的?
科技助推
高產良種扭乾坤
輕輕在地里刨出一個土豆,謝進軒說,這是經過脫毒技術培育的優質馬鈴薯原原種,到8月底,就能成熟出土了。
“什么是脫毒馬鈴薯?”
見記者滿臉疑惑,謝進軒解釋,當地農民過去傳統的播種薯,都是將上一年收獲的馬鈴薯留下一部分,到播種時,切下帶芽眼的小塊后播進地里,種薯自身攜帶的病毒一代傳一代,若干年后,就會導致品種嚴重退化和減產。
為了突破瓶頸,從上世紀70年代起,有著土壤、氣候優勢的巫溪縣就開始研究馬鈴薯脫毒技術,2010年,巫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成功建成。“我們的品種主要來自這里。”謝進軒道。
走進繁育中心組培室,只見技術人員身穿白大褂,頭戴口罩,左手拿鑷子,右手拿剪子,熟練而又小心地進行馬鈴薯試管苗擴繁接種。 “我們先要將馬鈴薯的芽通過莖尖剝離技術培養成試管苗,試管苗通過病毒檢測后便成了脫毒苗,接下來便可以規?;纳a。”繁育中心技術經理梁峰銘說,“這是脫毒技術的關鍵,所有過程均要求無菌操作,稍有不當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與這棟樓一路之隔,是約四萬平方米的溫室大棚。不斷擴繁的試管苗,之后會移栽在這里,經過幾個月的無土栽培管理,就生產出了脫毒微型馬鈴薯,俗稱原原種。“都是論個賣,一顆原原種的價格在0.4元左右。”小心翼翼地從土里拔出一顆鵪鶉蛋大小的原原種,梁峰銘解釋,雖然貴,但這么一塊“小個頭”進入農戶大田后,就能種出0.5至1斤的“大個子”原種馬鈴薯,繼而再繁殖10至20斤良種,產出200至400斤左右的商品薯,*終走上餐桌。
“以前種植一畝土豆,收成只有1000斤左右,除開成本,基本沒有剩余的錢了。”謝進軒說,日積月累,大家慢慢失去了信心,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從而出現不少土地荒蕪的現象,在科技帶動下,他和很多村民一樣開始重拾信心。
因為在品種更新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巫溪洋芋”品牌效應日益凸顯,先后拿到不少“金字招牌”, 2017年還被農業部推薦為中歐互認農產品。
保底回收
百姓無需愁市場
“我們現在都是免費給農戶種植,然后再保底回收。”巫溪縣薯光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開菊說,作為*被授權生產、經營“巫溪洋芋”地理標志產品的國有企業,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公司探尋了一條“公司基地 大戶 散戶”的發展道路,實現了脫毒種薯的產業化生產。
“如果沒有企業的幫扶政策,我也不會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在深圳打工多年的謝進軒盡管沒有攢下多少錢,但見過世面,他果斷把自家的20多畝土地全拿來種上了馬鈴薯,當年就嘗到了甜頭。
不擔憂起步資金,創業路上沒了攔路虎,平日里吃苦耐勞,又愛琢磨事情的謝進軒激發了熱情,在摸索中,掌握了密植技術,一畝地的產量平均能達到4000多斤。
中午時分,坐在寬敞的院壩里小憩,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7年在村里和周邊流轉地土地有150畝,土豆產量有約50萬斤,公司以保底0.9元的價格回收,總共賣了45萬元左右,除去租地、人工等成本,一年下來的純收入超15萬元。
“我們自家的土地有3畝多,種植原種土豆,種子都是免費領取的,收成后,我們只要把企業提供種薯斤數還了就行,富余的都歸自己,去年實際進腰包的有8000多斤,公司按照0.7元每斤回收,僅這個就賣了5000多元。”致富不忘鄉鄰,謝進軒幫扶的貧困戶姚勝明在一旁笑得合不攏嘴,“我們平日里來他這里打工,每天還有70元工錢。”
生態種植
農戶勞作有標尺
在謝進軒的田地里,一個帶著小型光伏板的監測預警設備異常醒目地架設在綠野中。“這可是全縣種植戶的寶貝疙瘩。”拉記者進入護欄,打開儀器,里面各種數據不斷閃爍著。
謝進軒解釋,這是縣里為了提升科技防御水平,特意引進的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對這一片的溫度和濕度等的檢測數據,進行智能匯總分析,可以*時間向用戶手機發出災害預警等,從而指導農民對大面積馬鈴薯晚疫病進行科學防治。
“朝陽鎮玉皇村于4月10日*中心病株,比去年推遲發生8天……”打開手機,全縣各地的各種預警信息一目了然。謝進軒一邊翻閱,一邊解釋,縣里同時還有一套健全的技術管護體系,包括耕作標準、施肥標準、收挖標準和貯藏標準等,種植戶只要按照“標尺”執行,收成就有保障。
“什么時候要干啥,都有統一指揮。”姚勝明的老伴插話說,過去種馬鈴薯,*怕得“瘟病”,一旦發生,當年的收成就會“打水漂”,現在省事了,施肥、打藥,不僅有科技人員上門服務,農戶還有一定的費用補助。
“我們對規模種植馬鈴薯地塊實施全程科技保護,先進實用技術應用率達95%以上,保護地塊畝均增產20%左右。”秦開菊說,只有避免少施肥,亂打藥,生產的土豆才能更生態。目前,巫溪縣馬鈴薯播種面積達50萬畝,年產鮮薯達80萬噸左右,位居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位。
相關新聞
- 四川榮縣3萬畝土豆空閑地里埋100天每畝產5000元
- 4個月掙10萬 黑龍江農民廣東種土豆脫貧(圖)
- 河北:小土豆變“金豆豆”讓脫貧有底氣
- 甘肅“扶貧土豆”直進食堂 農戶高校都受益
- 四川榮縣3萬畝土豆長勢喜人(圖)
- 四川:電商平臺讓土豆飛出大涼山(圖)
新聞關鍵字: 土豆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