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夫妻返鄉編織田園夢
蔬菜網 時間:2018/2/24 來源:三明日報 閱讀數:532
1月29日,在明溪縣瀚仙鎮農技員的指導下,王育濤和王露夫婦在蔬菜大棚里為蔬菜做防寒防凍措施。
33歲的王育濤是明溪縣瀚仙鎮大焦村人,妻子王露來自云南昆明,比他小了一歲。2011年他倆從大理大學生物科技專業畢業后,在云南打工了一年。2012年,他們走上農業創業路,在昆明種植人工菌。幾年下來,收入并不理想。2015年,王育濤回鄉過年,他發現明溪的蔬菜價格是昆明的2倍,萌生了回鄉發展農業種植的念頭。
王露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妹子,向來勤勞吃苦。在母親的支持下,2016年4月毅然和王育濤來到明溪,開始了“你耕田我澆水”的創業新征程。
流轉土地 搭建大棚
王育濤的綠色田園夢,遭到了父母的極力反對。父親王成福怎么也沒想到,兒子12載寒窗苦讀,好不容易實現了“鯉魚跳龍門”,如今卻回家鄉種菜。從小性格倔強的王育濤對父母說:“家鄉的土地富含鋅硒,非常適合種植蔬菜。實際行動就是*的解釋,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王成福擰不過兒子的牛脾氣,只好默許。
2016年12月,王育濤在村里流轉30畝土地,其中21畝用于發展大棚蔬菜種植。
21畝大棚需投資近50萬元。為了節省資金,王育濤一人扛起了搭建大棚的重任,買材料、建大棚、安裝滴灌系統……每天起早摸黑,累得直不起腰,硬是省下了5萬多元。
建好2個大棚后,夫妻倆商議選擇蔬菜品種。
“青菜生長周期短,大棚能克服雨水多和低溫等自然因素,*容易見收益。”兩人達成了共識。
買鐵犁,翻地,撒菜籽……為了保證蔬菜的品質,他們選用草木灰、雞糞當肥料。為了做好田間管理,夫妻倆四處咨詢農業專家,并上網了解相關知識。
王育濤一邊搭建大棚一邊種植。后來,大棚多了,夫妻倆忙不過來,就請了村里60多歲的聾啞人王七金和50多歲的婦女鐘福蘭兩位貧困戶到基地幫忙。
起早貪黑 圓夢田園
寒冬,走進王育濤的蔬菜基地,大棚內生機勃勃,雪豆架上掛滿了豆夾,蔥、蒜、白菜、青菜長勢格外喜人。
“近期種了芹菜、蘿卜、大蒜、香菜、花菜等15個品種,夏天我們還種了西瓜和甜瓜。”王育濤介紹。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全身心都放在蔬菜種植上,與同齡人相比少了許多娛樂。不過,我們累并快樂著。”王露說,自己對現在“男耕女織”的生活很滿足,看著大棚里的蔬菜一點點長大,內心充滿了獲得感。
*批蔬菜要上市了,王育濤買了輛小面包車運菜,他在市場租了個攤位零售,每月租金150元。
夏天,夫妻二人每天早上五點多起床,摘菜,選菜。早上八點多,王育濤載著蔬菜,到集市上擺攤賣菜。王露回家匆匆吃過早餐后,就返回基地繼續勞作。蔬菜一售完,王育濤便立即收拾攤位,回基地勞動。
“*艱難的是炎熱的三伏天和霜凍天氣在大棚里勞動。夏天,大棚里*溫度達40多度,我們常常在里面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每天都汗流浹背,盡管不斷地喝水,也還常常中暑。”王露邊忙碌邊說。明溪的嚴冬,時常有霜凍,遇上零下氣溫,夫妻二人仍然天不亮就打著照燈到地里摘菜,雙手凍得又紅又腫。
白天,夫妻二人在田里辛勤耕作;晚上,他們在燈下一邊挑撿蔬菜,一邊看電視節目。
創業之路的艱辛,夫妻倆心神領會,從不在對方面前說一聲苦、道一聲累,有的只是互相的關心與鼓勵。
回想起自己*次上街賣菜的經歷時,王育濤感到很羞澀。
“我們兩個大學生上街賣菜,在明溪算是首例,我們當時*害怕的不是遇見同學,而是怕碰到老師,覺得很沒面子,后來漸漸發現老師并不會嘲笑我們,反倒很支持鼓勵我們。”王育濤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21畝大棚蔬菜除去種植成本,王育濤純收入10多萬元。
“一年下來,我在育濤基地里干活掙得1萬多元,王七金掙得2萬元工資。”貧困戶鐘福蘭開心地告訴記者。
迎難而上 多種經營
天有不測風云。今年1月初,突如其來的持續低溫,讓王育濤始料未及。因忙碌,他未及時關注天氣預報。8日下午,王育濤給蔬菜施農家肥。當天夜里,出現嚴重的霜凍。第二天一早,當他走進大棚,頓時傻眼了。茄子、辣椒全都“垂頭喪氣”,青菜凍傷了一半。這場霜凍,讓王育濤損失了將近5萬元。
“一下子損失那么多,幾個月的辛苦就白費了!當時我們的信心真動搖了。但是想到之前投入了40多萬元和對父親的承諾,我們絕不能輕言放棄,于是咬咬牙堅持著。”王育濤說。
吃一塹,長一智。從那以后,關注三明和明溪的氣象信息成了王育濤每天的首要功課。
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國家的強農、惠農政策讓王育濤信心倍增。
“前幾天,瀚仙鄉政府干部上門為我們宣傳了大學生創業貸款政策。我們打算在新的一年里積極對接上級的強農、惠農政策,努力發展生產,實行多種經營,充分利用蔬菜廢棄葉片的剩余價值,在自家后山的毛竹林中批量放養土雞。”王育濤信心滿滿地說。
相關新聞
- 四川自貢美女“農場主”返鄉創業 要讓更多人...
- 重慶譚希:差異化種植蔬菜走出一條致富路(圖)
- 走南闖北的“蔬菜經紀人”(圖)
- 從蔥姜小攤到蔬菜供應商 他堅持誠信經營(圖)
- 杭州:他不惑之年創辦蔬菜農場(圖)
- 農民兄弟的“蔬菜大哥”
新聞關鍵字: 蔬菜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