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白絹病的防治
番茄白絹病

番茄白絹病

番茄白絹病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癥狀】 主要為害莖基部或根部。病部初呈暗褐色水浸狀斑,表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集結成束,向莖上部延伸,致植株葉色變淡,菌絲自病莖基部向四周地面呈輻射狀擴展,侵染與地面接觸的果實,致病果軟腐,表面產出白色絹絲狀物,后菌絲糾結成菜籽狀菌核,致莖部皮層腐爛,露出木質部,或在腐爛部上方長出不定根,終致全株萎蔫枯死。
【病因】 以菌核或菌絲遺留在土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強,耐低溫,在-10℃或通過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條件下經5~6年仍具萌發力。菌核萌發后產生菌絲,從根部或近地表莖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及圓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擴散。菌絲不耐干燥。病菌發育適溫32℃,最高40℃,最低8℃。在田間病菌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及農事操作等傳播蔓延。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 發病重的菜地應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有條件的可行水旱輪作效果更好。深耕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層,可減少該病發生。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當追施硫酸銨、硝酸銨或噴灑愛多收6000倍液,發病少,果實膨大快,調整土壤酸堿度,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消石灰l00~150千克,使土壤呈中性至微堿性。
?、谒巹┓乐?病區可用40%五氯硝基苯1千克加細干土40千克混勻后撒施于莖基部土壤上,或噴灑0%五氯硝基苯00倍懸浮液,或50%混殺硫可濕性粉劑,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于發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