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根腐病的防治
豌豆根腐病

豌豆根腐病

豌豆根腐病



病原Fusarium solani
【癥狀】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開花期發病最多,被害部位主要是根和根莖部 (是在地表下的莖部)。病部開始呈水浸狀,后來根部變褐色至黑色。莖基部凹陷或縊縮,變褐色,后來病部皮層腐爛,多呈糟朽狀。地上部植株矮化,葉變小,色變淺,一些分枝呈萎蔫狀,輕者還能開花結莢,嚴重的開花后則大量枯死。剖開根部和地下莖基部,維管束 (又叫導管)變褐色。
【病因】 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遺落在土壤中的病殘組織上越冬。此菌腐生性很強,在土中可營腐生生活,能存活10年左右,是第二年主要的初侵染來源。在田間主要靠病土移動傳播,另外病殘體也可隨肥料 (如用病殘體漚肥,或用末經高溫處理的病株直接喂牲畜,牲畜的分便則會帶菌)傳播,還能通過雨水、灌溉水、農具、人畜活動等傳播。病菌從豌豆根部和莖基部傷口侵入,開始為害皮層細胞,后來侵入到維管束組織中。被害株發病后,在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 ,借雨水或流水傳播,在田間進行再侵染。發病溫度10~35℃,最適溫度24~28℃,濕度要求不大嚴格,影響比土溫小,但是土壤濕度高,有利于發病。地下害蟲多,造成根部、莖基部傷口多,利于病菌侵入。重茬,有機肥帶菌, 肥料不足,植株生長衰弱,土質粘重,農事操作粗糙,傷根多,一般發病加重。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 病地實行與十字花科蔬菜輪作5年以上,或與糧食作物輪作3年以上,或與水生蔬菜、或水稻輪作1年,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 如麻豌豆、麻豌豆、小豆60、貢井選、704等。施足經過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高壟(畦)栽培,雨后及時排水,做到田間不積水,并及時中耕松土,增強通透性,但要避免傷根。
?、谒巹┓乐?發病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 濕性粉劑600倍液, 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40%多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噴霧的同時還可灌根,以提高防治效果。每7天用藥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