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菌核病的防治
大蔥菌核病

大蔥菌核病
大蔥菌核病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癥狀】 各地均有發生,田間及貯藏期均可為害。假莖腐爛,潮濕時有白霉,后期在假莖內結出黑色菌核。
【病因】 病菌的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種子間越冬。病菌借氣流傳播,病、健株接觸也能傳播,從生活力衰弱部位侵入,發病后病部又長出新的菌核。菌核可迅即萌發,也可在土壤中長期休眠。病菌喜溫、濕條件,發育適溫15~20℃,要求85%以上相對濕度。土壤高濕有利于菌核萌發。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 精選種子,清除混雜在種子間的菌核。發病地應與禾本科作物進行兩年輪作,最好水早輪作。收獲后深翻土壤,深翻深度15厘米以上,把落于土壤表面的菌核深埋土中。合理密植。施用糞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中耕,鋤去出土子囊殼。
?、谒巹┓乐?發病初期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刊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氯硝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滅病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藥劑噴霧,每7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重點噴植株基部和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