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麥菜菌核病的防治
油麥菜菌核病

油麥菜菌核病

油麥菜菌核病



【癥狀】油麥菜菌核病發生于油麥菜的莖基部。染病部位多呈褐色水漬狀腐爛,濕度大時,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狀白色菌絲體后形成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后逐漸變成鼠糞狀黑色顆粒狀物。染病株葉片凋萎終致全株枯死。
【病因】病原是核盤菌。病菌菌核初為白色,后表面變黑,由菌絲扭集形成,—般為(1.3~14)毫米×(1.2~5.5)毫米。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淺褐色子囊盤。子囊盤杯狀或盤狀,成熟后變成暗紅色,盤中產生許多子囊和側絲,子囊內的子囊孢子呈煙狀彈放。子囊無色,棍棒狀,內生8個無色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單細胞,大小為(10~15)微米×(5~10)微米。
流行情況
病菌以菌核留在士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長出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侵染衰敗的老葉,并進一步為害到莖上。一株發病后可通過菌絲傳染到附近植株。植株發病以后,又可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使土壤、種子帶菌。此外,病菌還可通過易感染的雜草,如灰灰菜等,再傳到蔬菜上。溫度20℃,相對濕度高于85%發病重。濕度低于70%,病害明顯減輕。此外,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條件差,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塊,或偏施氮肥,連作地發病重。保護地內尤其嚴重。
【防治方法】
1、合理輪作,選擇抗病優良品種種植,可有效減少油麥菜菌核病發生。
2、加強水肥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噴施蔬菜壯莖靈,以提高油麥菜吸水吸肥力度,提高植株抗病性。
3、使用黑色地膜覆蓋培育,可有效減少菌核病發生率。
4、加強田間巡視,發現染病葉片及時摘除或拔除病株,進行深埋處理,噴施針對性殺菌劑加護樹大將軍,以剿滅病毒在萌發段,提升植物抗性和免疫正能量,保護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