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菌核病的防治
絲瓜菌核病

絲瓜菌核病



【癥狀】病原苗期發病始于莖基,病部初呈淺褐色水漬狀,濕度大時,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呈軟腐狀,無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絲集結為菌核,病部縊縮,絲瓜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均可發病,先從主莖基部或側枝5~20厘米處開始,初呈淡褐色水漬狀病斑,稍凹陷,漸變灰白色,濕度大時也長出白色絮狀菌絲,皮層霉爛,在病莖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面易破裂,纖維呈麻狀外露,致植株枯死。葉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狀,后變為褐色圓斑,有時具輪紋,病部長出白色菌絲,干燥后斑面易破?;ɡ偌盎ㄊ芎?,現水漬狀濕腐,終致脫落。果柄受害致果實脫落。果實受害端部或向陽面初現水漬狀斑,后變褐腐,稍凹陷,斑面長出白色菌絲體,后形成菌核。
【病因】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煸诜N子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或遺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適宜溫濕度條件即萌發產出子囊盤,放散出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葉片,長出白色菌絲,開始為害柱頭或幼瓜。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健葉或莖上經菌絲接觸,易引起發病,并以這種方式進行重復侵染,直到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適其發病,北方3-5月發生多。本菌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于85%,溫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該病發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量多。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此外,定植期對發病有一定影響。
【防治方法】以生態防治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可以控制該病流行。(1)農業防治。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獲后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0厘米,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主抗病力。(2)物理防治: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線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抱子,減少菌源。(3)種子和土壤消毒。種子用50℃ 溫水浸種10分鐘,即可殺死菌核。(4)生態防治。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病后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 高溫,相對濕度低于65%可減少發病,防止澆水過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