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假尾孢褐斑病的防治
扁豆假尾孢褐斑病

扁豆假尾孢褐斑病

扁豆假尾孢褐斑病



【癥狀】病斑深紫褐色,后中部變灰褐色 , 潮濕時病斑上生灰黑色霉層 ,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大小不等 , 直徑 3~10mm, 個別較大。
【病因】病菌以子座組織在病殘體上越冬 , 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 借風雨傳播蔓延。高溫多雨、重茬發病重。
【防治方法】(1) 提倡施用有機活性肥或生物有機復合肥 ; 重病地與非豆科作物輪作。 (2) 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 , 及時深翻減少菌源 ; 合理施肥 , 特別是鉀肥 ; 雨季注意排水 , 降低田間濕度。(3) 發病初期噴灑 50% 福異菌 ( 滅霉靈 ) 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 , 或 78% 波?錳鋅 ( 科博 ) 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連續防治 2~3 次。
總體描述: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病斑深紫褐色,后中部變灰褐色 , 潮濕時病斑上生灰黑色霉層 ,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大小不等 , 直徑 3~10mm, 個別較大。病原 Pseudocercospora cruenta (Sacc.) Deighton, 稱菜豆假尾孢 , 屬半知菌類真菌。子實體葉兩面生 , 主要葉背面生 , 子座球形 , 褐色 , 分生孢子梗 5~12 根簇生 , 淺欖褐色 , 頂端無色,1~ 3 個膝狀節,0~1 隔膜 , 不分枝 , 頗短 , 頂端較狹 , 呈圓錐形 ; 分生孢子棍棒形 , 淡欖褐色 , 正直或略彎 , 基部倒圓錐形 , 大小 50~112 × 3~4.5μm。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子座組織在病殘體上越冬 , 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 借風雨傳播蔓延。高溫多雨、重茬發病重。無公害防治法 (1) 提倡施用有機活性肥或生物有機復合肥 ; 重病地與非豆科作物輪作。 (2) 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 , 及時深翻減少菌源 ; 合理施肥 , 特別是鉀肥 ; 雨季注意排水 , 降低田間濕度。(3) 發病初期噴灑 50% 福?異菌 ( 滅霉靈 ) 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 , 或 78% 波?錳鋅 ( 科博 ) 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連續防治 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