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心菌核病的防治
菜心菌核病
菜心菌核病



【病因】由核盤菌侵染引起。病菌菌核初為白色,后呈黑褐色,為大小不等顆粒狀,由菌絲扭集在一起形成,大小為(1.3~7.5)毫米×(1.2~4.4)毫米。子囊盤褐色,扁平狀,柄長4~13毫米,子囊孢子單細胞,無色,橢圓形,大小為9.5~15微米×5~11微米。
流行情況
此病在菜心各生育期都發生,以早春生產季發病重。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里越冬。在5~20℃并吸足水分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彈放出的子囊孢子,經氣流、澆水傳播,引起植株發病。菌絲生長適宜溫度范圍較廣,但不耐干燥,相對濕度85%以上有利于發病。此外,帶病的種苗調運和移栽病苗,可擴大傳播。
【癥狀】病菌多由莖基或葉柄基部開始侵染。初期病部呈淺灰色至淺灰褐色水漬狀,以后形成不規則腐爛斑,逐漸擴展使葉柄和莖基軟腐,終致整棵菜心腐爛。與此同時,病部表面產生濃密絮狀白霉,以后轉變成鼠糞狀黑色菌核。
【防治方法】: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株及落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深埋或燒毀;夏季將地耕翻后,每公頃用碎稻草或小麥秸稈6000~7500千克,生石灰2250~3000千克撒后耕翻與土壤混勻,然后澆足水,蓋一層塑料棚膜,5天后可使地溫上升到60℃左右,持續8~15天可殺死病菌。藥劑防治可用50%速克靈,或50%撲海因1000~20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也可用菌核利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藥時著重噴灑植株莖的基部、老葉和地面上,每隔5—7天噴1次,連噴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