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
22

玉米青枯病又稱玉米莖基腐病或莖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國近年來才有嚴重發生。1981年河南省大發生,全省被害面積100萬畝以上,嚴重地塊發病率達80%-90%,甚至絕產;1985年河北省涿鹿縣發病面積在10萬畝以上,每畝減產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懷德、榆樹、扶余 等縣,因此病減產達0.75億公斤;1988年廣西省扶綏縣,秋玉米上大發生,面積達7萬-8萬畝,發病率為70%-80%,損失嚴重。
(一)發生及危害
目前,我國在廣西、湖北、四川、山東、山西、陜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天津、北京等地,均有發生為害,已成為當前玉米生產上的一大病害。
(二)病害癥狀
玉米青枯病主要發生于玉米乳熟期。發病初期,植株的葉片突起,出現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莖基部呈現出水漬狀腐爛。進一步發展為葉片逐漸變黃,根和莖基部逐漸變褐色,髓部維管束變色,莖基部中空并軟化,致使整株倒伏。發病輕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
(三)病原菌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爭論,各地分離的病菌不同,有三種看法:
1. 由真菌鐮刀菌引起的;
2. 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
3. 是由腐霉菌和鐮刀菌復合侵染形成的。這三種情況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態環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結果不一。鐮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環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四)發病條件
1.雨量 玉米莖腐病多發生在氣候潮濕的條件下,如在北京地區,凡是7、8月間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發生就嚴重,因為此時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發及侵入的條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階段植株大量發病。
2.植株生育階段 玉米幼苗及生長前期很少發生莖枯病,這是由于植棟這一生長階段對病菌有較強抗性,但到灌漿、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較好的發病條件,就大量發病。
3.連作的玉米地發病重 這是由于在連作的條件下,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五)防治措施
目前國內尚未培育鑒定出高度抗病品種的情況下,加強栽培防病能減輕病害。如及時中耕及摘除下部葉片,使土壤濕度低,通風透光好。合理密植,不宜高度密植,造成值株郁閉。前期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植株抗性。在條件許可下,提倡輪作,以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如玉米與棉花的輪作或套種等,都能減輕病害。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莖基腐病,是為害玉米根和莖基部的一類重要土傳真菌病害。在我省的發病率一般為10—20%,嚴重的達30%以上。青枯病一旦發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
一、發病條件
青枯病發病的輕重與玉米的品種、生育期、種植密度、田間排灌、氣候條件等有關。一般發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種植密度大,天氣炎熱,又遇大雨,田間有積水時發病重。最常見的是雨后天晴,太陽暴曬時發生。
二、主要癥狀
首先是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最后根變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葉片自上而下呈水漬狀,很快變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漸變黃;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下;籽粒干癟,無光澤,千粒重下降。
三、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重病地塊與大豆、紅薯、花生等作物輪作,減少重茬。
2.選用抗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是一項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農鄭單958、農大108等。
3.及時消除病殘體,并集中燒毀。收獲后深翻土壤,也可減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長后期結合中耕、培土,增強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5.種子處理:種衣劑包衣,因為種衣劑中含有殺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為種子量的1/40—1/50。
6.增施肥料:每畝施用優質農家肥3000~4000公斤,純氮13~15公斤,硫酸鉀8~10公斤,加強營養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用25%葉枯靈加25%瑞毒霉粉劑600倍液,或用58%瑞毒錳鋅粉劑600倍液喇叭口期噴霧預防。發現零星病株可用甲霜靈400倍液或多菌靈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500毫升。